原创 2023-07-28 17:25·混沌不开窍
(资料图)
雄心勃勃的乌尔善深知:时至今日,若还延续红颜祸水的思路来打造“封神宇宙”是不行的。
一来,这是弹了几千年的历史老调;二来,也与当下的女性主义格格不入。
既想打造国际IP,就得赋予家喻户晓的中国古典神话新的意义,让它走进当下、走向世界。
面对深入人心的过往经典(如90版《封神榜》电视剧)和一大堆失败的跟风之作(如2016年的《封神传奇》),这道题目实属不易。
重金堆砌的大烂片《封神传奇》
所幸,乌尔善还是想出了自己的答案。
《封神》的全新主题落在了新人于适饰演的姬发身上:一个反PUA洗脑、逐渐认清暴政、努力寻找自我的英雄成长传奇。
1、主题的创新与杂糅
促使姬发觉醒的标志行为是弑父:弑杀义父殷受。
再考虑到殷受鼓动质子们杀害生父、殷受自己也是借狐妖之手杀父兄篡位。等于说正邪双方、两代人主都靠弑父才成为“天下共主”。
——这在国产电影中极为罕见。
因为弑父属典型的西方文学艺术传统,如希腊神话中乌拉诺斯到克洛诺斯再到宙斯:每一代神王都通过弑父上位。再如弗洛伊德笔下的俄狄浦斯情节。
电影大师帕索里尼作品《俄狄浦斯王》
而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杀子。这也并非儒学确立、“父为子纲”后才大肆宣扬之事(如《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儿)。想想《山海经》中后羿射日的神话吧:十个太阳,都是天帝的儿子,后羿是奉天帝之命消灭不听话的儿子。舜的父亲瞽叟,也一直寻机杀死亲身儿子。
看来,《封神》选择了相当“西化”的价值观,这当然便于打开国际市场。
可是,这种创新亦很受限。
首先乌尔善同时为男主角塑造了两个“父”:生父姬昌和义父殷受。姬发的反抗只因一个“父”把他从另一个父身边拐走,而他最终杀了那个“兽父”转投自己的生父.....也就是说,影片宣扬的这份独立的自我意识依旧要荫蔽于父权之下——正如片尾展现的那样:姬发跪倒在姬昌的床边,父子执手、含泪对望。
姬昌先前点化他说:“你是谁的孩子不重要,你是谁才重要”。于是在目睹一系列丑恶真相、历经几番挣扎过后,姬发终于想起了自己是谁:自己是姬昌的儿子,迷路的孩子该回家了。
可无论“殷商的王家侍卫姬发”还是“西伯侯的儿子姬发”(均为片中台词),都是权力的附庸、都是身份,而不是“你自己”。
影片的“独立”主题和它的“孝顺”落点构成了矛盾。
其次《封神》除了呈现“弑父”,还有“杀子”:如殷受斩杀太子殷郊、姬昌误食长子伯邑考之肉......你就搞不清它的表达重心究竟为何。
既要创新、又要尊重原著的中西交融尝试造成了认知混乱。
说到“质子”这一原创设定,其实挺有意思:历史上周公姬旦(武王之弟)被奉为儒学鼻祖,是他制定了周礼。也就是说西周相较商代的确更注重人伦亲情、强调伦理秩序。这和影片展现的纣王发明“质子”来毁弃天伦的“不仁”是一致的。因为殷商的法律讲究“寇攘奸宄”,也就是严刑峻法。
所以《封神》真不像有人讲的那样“全盘西化”,它的内核依旧是传统的。
2、角色的新颖与失败
《封神》的角色塑造花了很大心思。尤其是对两个已沦为刻板印象的反派的大胆颠覆:纣王和妲己。
历史上的纣王,的确是暴君,但不是昏君。他是“大有为”之君,而不是对狐狸精言听计从的三岁小孩。
费翔孔武的外形、狂野的气质,为了“王天下”不择手段的那份凶残与暴虐是很贴合人物的。乌尔善在纣王“言足以饰非”(《史记》评语)——能说会道、善于黑白颠倒对人实施精神控制这点上大做文章。
妲己同样令人耳目一新:历史上的她,是被征服部落的俘虏(与电影表现的一致)。一个俘虏,能有红颜祸水、亡国灭种的能耐?
乌尔善的改编很聪明:他直接将妲己写成了报恩的白娘子,成了纣王事业上的神助攻——一个野心勃勃,想要称霸天下的男人,需要的正是一个“能帮他成为全天下的王”的女人。
虽然“报恩”的逻辑并不严谨:1、狐妖固然是纣王解放的,但却是殷商先祖封印的,纣王也是她仇人的子孙;2、纣王的鲜血能解除封印,但别忘了是苏护砍了纣王一刀他才流血,追根溯源苏护才是狐妖的恩人——当然我承认,以上逻辑略嫌抬杠。
可惜,如此用心的人设塑造起来又是另一码事了。
想刻画纣王的野心,就得展现出他如何被狐妖一点点攻破心房、被无穷的欲望吞噬的过程来。纣王杀父杀兄,总得添一笔犹豫挣扎到黑化入魔的心理交代,否则这个角色依旧“恶”的脸谱。
狐妖也是一样:报恩是个硬设定,她具体如何被眼前这个野心勃勃又身处危机四伏的政局中的男人深深吸引?
影片中有这样的过程吗?没有。
泡澡堂子、舔舐并使伤口愈合的爱意有了,但不够。
缺乏相互的情感沦陷过程,这段爱情就是苍白的。这两个人物是没有弧光的。
尤其妲己。满共才几场戏?除了两句台词和一场热舞,动辄出于缺场状态。
事实上:影片刻画了一堆人物,可除纣王外,所有角色都不甚理想。
姬发作为片中的另一重头角色,其从“认贼作父”到“大义灭亲”的心理转变也很潦草。我们能看到新人演员在表现怀疑、挣扎、失望时那一张张大特写,但这个人的性格依旧苍白模糊。
先前刚说完:“好久没回家乡了,父亲该不认识我了。”
待真见到生父后,居然立即拔刀相向:“我是殷商王家侍卫姬发!”
......
他对生父的旧情、对义父的情感转变描绘都不够,故事前半程只拍出了他对殷受的无脑崇拜。作为“戏眼”人物,讲好姬发纠结痛苦的两难处境是很重要的。
乌尔善对人物的把控出了点问题。再说姬昌,他本想塑造一个与纣王截然相反、宅心仁厚的仁君形象。但在“监狱食子”那场戏中,李雪健的表演不对:
费翔是对的,纣王说“虎毒尚不食子,你连禽兽都不如”——纣王是个极度傲慢自负的人,他看别人“以为皆出己之下”(亦为《史记》评语),所以他不会认为自己烹杀人子是禽兽,只会嫌别人误食自己儿子是禽兽。“反正错的都是别人,我没错。”
但作为“仁君”的李雪健不对:他先是一怔,随即淡定的笑道“你尝不尝”,然后才一把暴起、捶胸顿足:“你杀了我——”。
即便从人之常情出发,突如其来的悲恸之下还能做出假反应迷惑对方,之后再出手、再崩溃的反应都是失真的,“仁人”在听到这样的噩耗时绝对无法淡定那么久,他应该从“呆住”立刻转为发飙,而不是笑——这就属于导演想的太多,反而在情感的合理性上出了偏差。
而且李雪健的原声不能用,不加字幕根本无法听清,不明白为什么不像《流浪地球》一样修复。明白乌尔善尊重前辈,且其他演员都用原声,但既然李雪健的嗓音已成这样,一切还是该以电影为大。
其他角色不必提了吧,无论12金仙的类“PPT展示”、沦为龙套的袁泉和四大伯侯,还是杨戬、哪吒、雷震子,全员工具人。
就说姜子牙这么重要的人物,不该把他定位为一个调节氛围、负责搞怪的功能性角色。而且他的对立方——申公豹已经是这样的角色了。
估计乌尔善想发掘历史上姜尚做过商贩的市井气,但是姜太公的事功主要还是作为西岐军师和谋略大师。“大智若愚”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这个角色得有更多的棱角和心机,如此草率的处理,第二、三部还得从头再造。
3、剧情的匆忙与散乱
故事体量本就庞大,加上角色众多不忍割弃,导致的直接后果便是剧情过赶却剧力涣散。
就像四大伯侯密谋推翻纣王的戏,且不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是如何做到即刻聚首的,紧接着下场戏他们就置身朝歌、引颈就戮了,这就是“赶”。
与此同时,这场戏的气势也“散”了:因为“手刃生父、灭绝人伦”这份残酷得以成立的前提是你得刻画质子同生父的羁绊。可如前所说就连“姬昌-姬发”这对主角父子都未做到,那这场戏在局促的同时又被几组人物关系拖“长”了,导演渴望为观众带来的震撼力量自然大打折扣。
毕竟这个时候大多观众才刚刚拎清这些刚刚亮相的角色谁是谁,谁又是谁的爹——你让观众如何去迎接“情感暴击”?
虽然这场父子指认、骨肉相残的戏及之后李雪健低头认罪、游街示众的场面都另有深意。但塞进更多的表达会让本就推进过快的故事更显慌乱。
总之,人物太多、线头太多,分摊到每人头上的那点时间压根不足以铺垫情感,如太子殷郊对殷受从崇拜到认清的幻灭、姜王后哀莫大于心死的决然、雷震子与姬昌的感情......
而一部电影,最重要的就是以情动人。
袁泉的自杀极其突兀,因为对这个角色毫无刻画
还有,从戏剧性上说,“原来纣王才是始作俑者”的终极反转也是软绵无力。
原因在于:费翔的野心和欲望写在脸上,而殷启杀害帝乙前看过毯子里妲己的双眼、行凶时眼眸里闪过绿光......——这是一开始就拍出来的,后面的闪回并未增添更多的镜头。于是细心的观众就容易猜到纣王才是一切事情的真正主宰、刺杀行动由他指使。
《封神》是部史诗片,不是悬疑片。它该仿效的是《指环王》的缓慢铺张、娓娓道来,稳扎稳打地推进情节、不吝笔墨地刻画群像,哪怕节奏慢点儿都不要紧。而不是学悬疑片模板最后来个真相大反转。
4、服化道的精良与特效的拙劣
先前说了影片一堆缺点,是为《封神》最终的呈现效果感到惋惜。影片的人物心理缺乏铺垫、剧情凌乱跳跃是因为主创顾此失彼、力有不逮。唯有在服化道的硬件层面,能看出团队付出的大量心血和精益求精。
殷商尚白、周人尚赤,对十二旒冠冕的还原、道教水陆画的参考这些就不说了。单是商周两种不同的文明形态都略拍出一二:
影片中的朝歌都城气势恢宏、万人空巷。而结尾姬发回到的西岐王宫则相形见绌、质朴的多。这是因为历史上商朝代表当时中国最先进、最发达的城市文明和商业文明(称做生意者为商人即源于殷商贸易发达),而西岐属于典型的农耕文明和小农经济。所以李雪健在片中第一次现身是在麦田。
再说几处归功于服化道的漂亮“场面戏”:
一是王叔比干的占卜戏,历史上的殷商是个政教合一的神权社会。“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燕子(即玄鸟)巨型模型配合着龟裂开来、纷纷坠落的甲骨,上古时期阴森恐怖的宗教气息出来了。
但是:这种尊重历史的古风又与富丽堂皇的宫殿和过于华丽的服饰产生了小小的违和。这也在所难免,因为它涉及到如何处理魔幻同历史的关系。
2004年好莱坞巨制《特洛伊》就完全舍弃了神话元素,更像一部古装战争片。而要《封神》舍弃则不可能;若不舍弃,文明草创阶段的落后质感就会与华丽视效产生冲突。
所以你会发现,全片最舒服的场景基本都是写实的部分。攻打冀州城的战争场面:冰天雪地、苍莽辽阔的氛围营造和运镜调度堪称国内翘楚。
还一场戏也不错,那就是妲己热舞、纣王击鼓。这场戏的性暗示意味是如此之浓,艺术美感和造型上都可圈可点:愈加激烈的动作、愈发频繁的鼓声,配合着纣王那张雄性荷尔蒙爆棚的脸心旌神摇、仰天长笑......舞蹈是上古人类性交仪式之一种,殷商时期,更不鲜见。
将以上一个又一个“场面戏”单拎出来都不赖,可连在一起就凑不成一波三折、水到渠成的整体戏剧效果,反而是各行其是、彼此断裂。
更为要命的是斥重金打造的特效配不上影片精良的服化道,与《流浪地球》的科幻镜头比,影片的魔幻镜头显得粗糙笨拙、CG感过重。尤其对大场面的全景式展现,譬如鹿台工地、殷商王城,也就是20年前《角斗士》的水平。
茅草顶:既要展现宫殿的恢弘又要凸显上古的落后
还记得姜子牙三人组现身工地时,姜子牙在前、大象在后的那个镜头么?它的抠像是如此明显,还有结尾姬发跳入黄河浮出水面的人头......按理说,这都不是什么高难度画面。
龙须虎、狐狸真身、雷震子......但凡片中的CG角色,都显出与时代技术不符的塑料廉价感,像是在看动画片。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封神》被拖得太久、返工重做的原因还是它的特效、美术团队过于庞大,风格不相匹配。
俗话说,好钢得使在刀刃上。并不能说乌尔善偷懒没有用心,就像他为了复原当时的环境气候,特地从云南深山移植了大量植被到影棚,因为3000年前的气温比现在高(殷末周初才转冷,所以“天谴”在历史上也说得通),河南地区都是原始深林、大象出没,壶口瀑布也比现在宽阔。这是不惜血本的历史还原。
可出来的效果一点都不好。结尾姬发奔回家那场戏,穿越莽原、直抵黄河边上,背景显得很假。
如果观众都看不出这是黄河,还以为是你生造的场景,那心血岂不白费?
5、结语
《封神》在打造全新故事的同时又落入了弃恶扬善的传统窠臼,几组父子关系反复呈现“弑父”的同一主题又把殷周鼎革的大格局缩小了,“史诗感”褪色不少。
它的人物塑造、叙事技巧、特效水平都有很大的瑕疵。
当然,《封神》的故事宏大繁复、难以取舍。原著已然是个巨无霸体系,要在这体系之上再建并精缩一个新体系,何其难也。
衷心希望此系列的二、三部能吸取首作的经验教训,更上一个台阶。
打造国民神话的征途依旧路漫漫其修远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