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在一线】
自动化产线,职工如何有了满意的“新饭碗”(主题)
(资料图)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国
阅读提示
智能化改造过程中“设备换人”是必然,这倒逼被智能生产线替换下来的员工通过内部技能培训,提升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离开熟悉的旧岗位,不少职工有了让自己满意的“新饭碗”。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门窗制造,重庆美心集团过去一个车间就需要上百人。随着美心门5G自循环智能化生产线改造完成,产销流程全周期缩短60%,人工减少90%左右,而产能则提升近10倍。
“实行自动化生产后,整个车间只需5名工人在线操作设备,就能完成以前近百人的工作量。”在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重庆中铝萨帕有关负责人说,从接单、生产、包装到运输的各环节、全流程智能化操作,产能达到国内行业平均效率的5倍。
智能化改造推动老工业基地生产效率大幅提高,AI时代下,减下来的工人何去何从?
从普工转型为技术员
“随着机械手的到来和普及应用,我们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幅下降,不少转型为技术员,收入也随之提高。”从重庆福耀玻璃车间印刷工转型成为技术员的陈明亮说,刚进厂时,每天要搬上千块数千斤重的玻璃,收入1000多元。随着智能化改造,他的工作基本上是与设备打交道,就在上个月,他拿到了7800元的工资。
重庆福耀工装科负责人高锟介绍,3年前厂里引进了3台机械手,目前已增至33台,未来两年还将增加30台左右。公司3年来在智能化装备设施方面投入达到6300万元左右,其效果可谓立竿见影:车间生产效率提高了60%左右,能耗也相应降低了近2/3。
重庆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称,该市企业纷纷植入“智慧因子”,开启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带动全市工业整体转型升级及结构调整。截至2022年,该市已推动5000家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全市84%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迈入数字化制造阶段,64%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迈入数字化、网络化制造阶段。
“制造企业的市场需求与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彼此是相辅相成的。”重庆市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联合会轮值会长余亚军表示,目前,重庆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约为50台/万名产业工人,今后3年内有望提升到150台/万名产业工人,届时全市工业制造效率亦将比现在提高3倍。
福耀玻璃西南片区总经理李良华说,随着智能化投入加大和智慧工厂建设推进,仅去年和前年环比,单个员工的生产产值,就从72.5万元跃升至83.09万元。
长安汽车渝北工厂是重庆最早建成的“智能工厂”,记者近日在生产车间里看到,只有零星几名工人在操作、巡检,生产“主力军”是流水线上700多台工业机器人。
长安汽车渝北工厂相关负责人魏方柱告诉记者,车间生产自动化率在90%以上,比传统汽车工厂生产线少了一半多人工,而且运用了工业物联网平台,生产线能定时采集制造数据上千万条,从而对设备运行实时监控预警。
“设备换人”倒逼员工技能升级
“再升科技从环保材料供应商转型为行业引领者,并且产品在环保市场上供不应求,主要是智能化生产线‘立了功’。”重庆再升科技公司副总经理杨金明说,以过去的一条普通生产线为例,整条长达70米的生产线,从原料输送到成品制作,总共需要32名员工同时操作。而启用智能化生产线后,整条生产线长度缩减到50米,多数工序完全依靠机器设备,不再需要人工介入。
杨金明称,数字化车间另一个“智慧”体现的是产品误差基本控制在毫厘之间。目前,智能生产线让再升科技实现年产1500吨高端空气过滤材料,生产效率提高151%,产品不良品率降低25%。
“自华富榨菜厂2003年第一条自动化生产线正式运行至今,我们集团已陆续打造了13条自动化生产线。”涪陵榨菜集团生产设备部负责人谭永红介绍,目前,该集团生产线上,除了原料(青菜头等)加工环节的腌制、削皮外,榨菜成品加工环节的原料清洗、切丝、脱盐、脱水、拌料、计量、充氮包装、灭菌和装箱等十几个制作工序,已全部实现无人智能化。
在美心集团总裁夏勉看来,智能化改造过程中“设备换人”是必然,这也倒逼企业各岗位员工的职业技能提升,美心的理念是让有意愿转行的员工留下来,进行针对性培训。
在转型中破茧成蝶
“我原来只会在生产线旁搬运铁坨坨,智能化改造让我改行,经过公司强化培训,我现在已经可以熟练操控线切割机床。”美心制造厂的谭祈军对记者说,当时与他一起的37名一线工人,通过内部技能培训,提升技术能力、管理能力,都已成为操作数控钻孔中心、各种铣床、车床的骨干。
今年44岁的蒋文彬,在重庆宗申制造摩托车发动机1011生产线从事一线操作十多年。以前,他的工作是为摩托车发动机装配电机,工人们称之为“拧螺丝”。
经过智能化改造的生产线,“拧螺丝”的工作不复存在,蒋文彬和60多名工友,一起被调往另一条生产线从事物料配送。
蒋文彬说,离开熟悉的生产线,难免为“新饭碗”担忧,更不服气的是这些智能化机器,真能比他这样在装配工岗位上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师傅更管用?
“新岗位让我对摩托车发动机制造有了新的认识。”蒋文彬说,做物料配送看似容易,但对于工人所掌握的技术知识要求更高更全面。
宗申制造总经理陈耀军表示,因为企业订单充足,多条新上马的生产线人手紧缺,此前从1011生产线换下的60多名工人,目前都已找到其他合适的岗位,无一人下岗,并且工艺技能也普遍得到提升。
卢平在美心集团工作已经17年,中专毕业的他从一名基层库管干起,现在任职制造一分厂成本科科长,见证了企业的嬗变历程。他说,公司在发展,工艺不断改善、新品也不断推陈出新,现在自己对一扇门40多道工序,十多种主材、50多种辅材的成本构成都了然于心,成功地完成了新岗位和工作内容的转变。
作为国内主要自主品牌汽车厂家的核心供应商,重庆矢崎仪表有限公司在智能化升级改造过程中,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同时,又通过新项目,解决了“富余”员工的岗位。
“以前需要3名工人合力完成一块电路板,现在只需1名工人操作按钮即可完成。” 重庆矢崎总经理张靖说,公司依靠全球资源和强大自主研发能力,不断开发新项目扩大产能和招聘新员工,原来减下来的人除自愿离职的都被安置到新增的生产线上,安置率达到90%以上。